1958年,当陈赓的儿媳妇钱如琴,初次来到北京的家,看到开门的竟然是一名身穿便衣,钱如琴以为是家里的管家,直到陈知非喊到“爸爸”

1958年的秋天,北京胡同里飘着糖炒栗子的香气。 刚下火车的钱如琴攥紧了衣角,跟着未婚夫陈知非往家走。 她早就听说公公是大名鼎鼎的陈赓将军,此刻心脏砰砰直跳,生怕自己说错话。 可...


1958年的秋天,北京胡同里飘着糖炒栗子的香气。

刚下火车的钱如琴攥紧了衣角,跟着未婚夫陈知非往家走。

她早就听说公公是大名鼎鼎的陈赓将军,此刻心脏砰砰直跳,生怕自己说错话。

可当院门“吱呀”一声打开,眼前站着个戴瓜皮帽的老头,手里还攥着扫帚,笑呵呵地说:“闺女累了吧?快进屋喝口热茶。”

钱如琴当时就愣住了。

这老头穿着灰扑扑的布褂子,脚踩千层底布鞋,活脱脱就是胡同口晒太阳的老大爷。

她偷偷扯陈知非的袖子:“咱家管家真和气啊。”没想到身后“噗嗤”一声笑,陈知非边摘行李边喊:“爸!您又在扫院子!”

这一声“爸”像颗小炮仗,炸得钱如琴耳朵嗡嗡响。

展开剩余70%

她怎么也没想到,报纸上那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,在家居然自己扫院子。

陈赓倒是不慌不忙,把扫帚往墙角一靠,从搪瓷缸里倒了杯茉莉花茶:“早听说知非找了个汽车厂的技术员,好哇,咱们家就缺会造汽车的人才。”

厨房飘来红烧肉的香味,钱如琴这才发现屋里连个保姆都没有。

陈赓系着蓝布围裙,端着砂锅从厨房出来:“当年在延安,我还给毛主席炖过羊肉呢。”

他故意压低声音:“悄悄告诉你,主席嫌我盐放多了!”

一屋子人都笑起来,钱如琴手里攥着的手绢不知不觉松开了。

饭桌上摆着朴素的四菜一汤,陈赓的筷子总往儿媳妇碗里夹菜:“多吃点,吃饱了才有力气造汽车。

等你们厂里造出新车,记得让我这老头子第一个坐。

”他拍拍儿子的肩,“你妈当年在根据地纺线,现在你在汽车厂拧螺丝,咱们家这是祖传的手艺活啊。”

夜深人静时,钱如琴看见书房亮着灯。

陈赓戴着老花镜,正往笔记本上抄写俄文资料。

听见脚步声抬头笑道:“苏联专家给的拖拉机图纸,我得抓紧学。农民兄弟还等着用铁牛耕地呢。”

月光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,那个白天逗孙子玩弹弓的老头,此刻眼神亮得像二十岁的青年。

多年后钱如琴才懂得,真正的英雄气概不在军装勋章,而在布衣扫帚之间。

那个会扫院子、会讲笑话、深夜学俄文的老头,把半生烽火都化作了柴米油盐。

就像他总说的:“仗打完了,该好好过日子了。”陈家客厅始终挂着幅字——“寻常人家”,这或许就是一代名将留给后人最珍贵的战利品。

资料来源:父母是我永远的骄傲——采访陈赓大将儿子陈知非、钱如琴夫妇相关

发布于:广东省

相关资讯